530小说>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四百八十章 逻辑的力量
,依据大量有意的实验,得出了自然科学性质的关于梦的研究,成果就相当丰硕了。”小胡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有的我们听说过,有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与专业人士和学霸谈话,收获肯定是很大的。

人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在中度过,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在做梦。梦的奥秘无穷,探索梦的奥秘是当代生命科学前沿阵地之一,梦是一种奇异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所共有的。但在人类文化中,无论古念中外,对梦的了解,始终是一个谜。

在未开发的部落社会里,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指示或魔鬼作崇,固不足为奇。即使在现代化的文明社会里,仍然浒着对梦的诸多迷信。在我国的文化淬中,有关梦的故事更是不一而足。诸如: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津津气道的梦故事。惟中国与西方在对梦的观念上,似乎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希腊哲人柏拉图曾说:“好人做梦,坏人做恶。”而中国的祖先却相信“至人无梦”。至人者,圣人也;意指圣人无妄念,所以不会做梦。以今天心理学上对梦的科学研究发现来看,古时中西对梦的看法,实在很多误解。根据现在心理学家的研究,无分好人坏人,无分圣贤愚鲁,人人都会做梦,甚至,连动物也会做梦。因为,动物睡眠时眼球也会快速跳动(有机会你可以观察一下狗的睡眠)。不同之处,就是动物不能在醒来之后,像人那样"梦话连篇"而已。

所谓梦在心理学上的一般解释是,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drea)。

上面的是逻辑和历史的解释,相当粗糙。但按自然科学研究出来的结论,就比较精确了。小胡给我们举了一些数字,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与精准性。

在一个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为10分钟),整夜的睡眠时间内,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循环出现,而在一夜内大约要做4-6个梦;总共大约有1-2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

每夜都会做4-6个梦,为什么醒来后只能记得极少数的梦呢?对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看法:其一是干扰论的看法:认为数个梦彼此干扰,新做的梦,干扰了前面的梦;虽然在一夜之间梦境连连,早晨起床时,很可能只记得临醒之前的最后一个梦。此一解释,大致符合一般人的经验。其二是动机性遗忘论的看法:认为梦境中多属令人不愉快的事,当事人不记忆,以免引起焦虑。这个解释,不符合一般事实。因为,事实上一般人所记忆的梦境,并非全属令人愉快的事。其三是讯息处理论的看法:认为做梦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性质上均属短期记忆。短时记忆如不经复习或输入长期记忆中去加以贮存,自然很快就会忘记。这是一种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的新的解释法,看来较为合理。

梦是无意想象一种极端形式。当人睡眠时大层神经细胞广泛抑制,然而这个抑制过程有时完全,有时不完全。不完全过程中,大脑皮层的某些神经还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产生梦。可见,梦境是大脑皮层少数细胞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少数细胞的活动失去了觉醒状态时的整个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记忆中某些片断就不受约束地复活,那么人就会产生千奇百怪的梦。如果在睡眠中少数处于兴奋状态的细胞是大脑皮层某些与语言或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那么,就会出现日常所见的说梦话、梦游等现象。

梦是在人的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和yù_wàng、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lún_lǐ道德腥冲突而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察觉到。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人的意识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无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部分。人的意识之中的内容虽然无法意识到,但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途径泄露出来,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梦。

无论如何,梦总是由一些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只不过它不能被情形地觉察,也不能控制自己。至于有一种所谓带预见性的梦,例如你梦见你的腿被狗咬了,过几天腿真的长了瘤,这又如何解释?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会认为是神灵在想你托梦预示你的腿要坏了,其实这是由身体内部的刺激引起的。腿上长瘤,它不是一天就能表现出来的,刚开始刺激微弱,没有达到感觉的阈限,因此很难察觉,而且在清醒状态下,人们多关心外界事物,对微弱的内部世界就更难觉察到,但是进入睡眠以后,大部分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这些刺激就相对强烈起来,使你有一些觉察而又不能控制,因此就可能将它与有关事物不自觉地联系起来构成了梦,如梦见腿被狗咬了,或骑马把腿摔了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做梦有一定的预见性的原因。

在这些研究中,最精确的可以用数字描述的东西有很多,让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些成果。但对其它无法作出定量的特征,通过定性,一是找出可能性,二是对可能最大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章 逻辑的力量--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