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粮食,汉后已经下令,不允许民间随意买卖。”

张彦本来还想着做烧酒买卖的,一听吕雉都已经插手,立刻这个歇了心思。

他身为张氏的大公子,心智才华皆不缺,得了樊伉明显的示好,他又不是个棒槌,猜到樊伉定然是有所求,当下也不故作姿态,问道:“不知此次兴平侯相邀,可是有何要事?”

吴征举拳掩嘴咳嗽了一声,提醒自家郎君谨言慎行,切莫惹恼了兴平侯。

哪知樊伉就喜欢和这样直接的人打交道,省事。

“张公子果然聪明,说实话此来的确是有事找张公子商议。”樊伉笑得眉眼弯弯,看着就像一只偷了腥的小狐狸。

张彦心中一跳,面上却不动声色,打着哈哈:“不敢不敢,兴平侯身份尊贵,某不过一介商贾,兴平侯但有吩咐,某不敢不从。”

“张公子实在太过自谦了。姬氏皇族的后人,谁敢拿你们张氏当作普通商人。”

提到姬姓皇族,张彦怔了一下,面上显出一抹缅怀之色,语带自嘲道:“那都是些八百年前的老黄历了,还提他作甚,如今可是汉室天下。”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

天就是这样聊死的。

樊伉默默无语,暗想自己果然不是个会聊天的好对象。

张彦也自觉尴尬,目光溜了一圈,最后落在自己正坐着的火炕上,道:“这就是近年风靡长安城的火榻吧,果然甚是暖和。”

樊伉闻弦歌而知雅意,立刻道:“正是,若是张公子喜爱,改日我派匠奴也去府上盘两个火榻。”

“那就有劳了。”张彦起身,朝着樊伉抱拳行了一礼。

樊伉道:“张公子觉着我这火榻和炉子如何?”

张彦微怔,继而如实回答:“甚为实用。”

“那……若是有人在汝南郡卖这铁炉子,张公子觉得可行?”

张彦本身就是商贾出身,说起做买卖的事自然非常有主意。

樊伉问了,他拢眉思索了一回,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反问了一句:“就是不知这铁炉子造价几何?”

“若是照着我绘的图纸,造价十分低廉。”樊伉捧着水碗,笑眯眯地看着张彦,“素闻隐阳张氏家资颇丰,买卖已经做到齐鲁之地,就是不知道张大公子可有兴趣再添几样买卖?”

哪怕张彦是个棒槌,这个时候也该明白樊伉的目的了,更何况张大公子从来就跟愚钝挨不上边儿,当下心中一喜:“兴平侯的意思是……”

樊伉道:“素闻汝南郡张氏家资丰厚,买卖已经做到齐鲁边界,就是不知道张大公子可有兴趣再添几样买卖?”

他当然想啊!

商人日子不好过,好不容易有机会扒上当今权贵,还能赚钱,张彦当然愿意了。

开了个好头,接下来的谈判非常顺利。

樊伉拿铁炉子和火榻的图纸,从张彦手里换了两千石粮,省着点接下来半年都不愁吃了。

完成了交易,樊伉心里高兴,侧过头朝着乘光看了一眼,乘光会意,开箱子取出一个锦盒,递给樊伉。

樊伉手一推,锦盒顺着桌面滑至张彦手边,道:“相逢便是有缘,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

张彦为人甚是爽利,倒也不忸怩,伸手接过,道:“如此,某便告辞了。”

出了庄子,二人上了牛车。

吴征想起今日的经历,不禁失笑道:“兴平侯少年成名,却无半分娇矜之意,毫无架子,有点意思。”

张彦今日不仅搭上了京都最有前途的权贵,而且还做成了一笔绝对不亏的买卖,心中高兴,掂了掂手中的锦盒,也笑道:“就是不知兴平侯送了什么。”

吴征捋须颔首:“郎君打开一看不就知道了。”

张彦闻言,果真将锦盒打开,一见之下居然怔住了。

吴征一挑眉:“怎么?”

张彦将手中的锦盒往他手边一推,吴征看了一下,也跟着愣住了。

“居然是《汉皇传》?”

作为第一版纸质书,无论是在权贵高门,还是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都还是满高的。

张彦作为贵族豪强,钱粮不缺,铁炉子和火榻对他的买卖不过是锦缎上添的那朵花,有则更佳,没有影响也不大,但《汉皇传》他还是非常眼热的。

他也曾托人去长安城买过,奈何只有三味书屋一家有卖,每天店铺没开门前面排着队等着买的人就已经到大街上了,一个个的不是这个侯就是那个侯,个个都惹不起,想插队都没处下手。

樊伉赠送了他一本,倒真的称得上是诚意满满。

这年头大约是因为商贾地位低的缘故,商人基本都还是比较有诚信的。

谈妥了买卖,第四天,张氏的车队便送了六百石粮食过来,剩下的一千四百石,张彦还要筹措,需得再等一个月。

边关在打仗,各地粮仓里的粮食基本已被调用,剩下那些有粮的豪强大阀六国旧族,哪个不是捂紧了口袋,等着粮价飞涨再大赚一笔。

樊伉要面对的残酷现实就是,即使他手边有成堆的钱,也可能买不到一粒粮。

在这个节骨眼上,张彦宁可舍弃即将到手的部分利益,也要如此果断地和樊伉合作,也称得上有气魄了。

之前修整房屋的时候,除了几间能够住人的大宅子,最先修整出来的就是粮仓。

张氏的运粮大队一到,樊伉便指挥人将粮食送进仓里。

看着粮仓里摆着的大麻布袋,樊伉一直高高提起的心总算落了下来。


状态提示:74.吕泽--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