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大唐纨绔公子>初到大唐 12.踏青
己都感到非常羞愧,要知道在学术界剽窃就相当于强暴,尽管他原来的世界还有不少人厚颜犯罪,尽管这里是古代,尽管此时孟郊的爷爷恐怕都没出世。。

屋里一片安静,只有记时的滴漏沙沙在响。片刻后,长孙凛抬头看了看,发现父亲正扶着扶手准备坐回椅子,刚才怕是从椅子滑了下来,二哥一脸惊讶地望着自己。母亲更是热泪盈眶,她看到儿子小脸一脸无辜的开爱样,也不顾矜持跑了过去,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抱在怀里,泣声说道:“我的乖儿,娘亲不会让你离开娘的。”谁知道呢?命运真是无常,怕是不久她也开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长孙况收回了意识,重复念着这首让他欣赏的诗。

长孙无忌也回过神来,嚷嚷到:“再做一首父亲的,快!”

窦凤见丈夫滑稽的表情,不禁轻啐道。

“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

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

长孙无忌的母亲老太君年事已高,无力出行。长孙家上上下下先到祠堂向老人家叩头跪拜,尊祈先人保佑老人家长命百岁。一大家子便乘坐马车,向城郊前进。这两辆马车,数匹骏马,加上身后跟着伺候的下人丫鬟,怕是也组成一个行军小队。

蒙蒙细雨驱散春日的寒气,雨后天晴,斜晖洒向大地,为人间带来了无边的春意。长亭边的柳树绽出淡黄色的嫩芽,路上行人纷纷。小路青翠碧绿,原野上嫩草如茵,杨柳飘垂着千万条黄金的柳丝。白天变长了,似乎在催着百花绽放;雨过云散,微寒乍暖,一片繁花似锦的世界。

长孙府一家人同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按理来说,长孙家同族人还远远不止,长孙晟共育有五子。然而在长孙无忌年幼时,长孙晟染病先亡,几位异母兄弟不容于长孙无忌兄妹。随着大唐建立,长孙无垢成为皇后,长孙无忌升任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几位兄弟非死既落魄,也只有长孙安业尚在京城苟且余生。长孙无忌也就成了家族中的主事,这些族中大事,也都得由他来操办。

长孙凛跟在父亲兄长身后,做甚学甚。前世的他因为工作繁碌,再加之远在大洋彼岸,清明时节甚少回家拜祭,全权由父母作代表。家中儿女尚小,更不知清明为何事。清明对于他而言,也只是童年时候全家人到郊外野游上香。

严格的礼仪规矩下,一一照做的众人已是汗流浃面,尤以肥胖的家长长孙无忌更甚。一番仪式下来,长孙凛也对此有所了解。对于以往对先人拜祭的不重视,他不禁有所愧疚。许多现代人都追求简单的生活,对这种传统的繁琐仪式,大家都以忙为借口避之不及。别的不说,适才叩礼当中大声呼唤祖先的名字,也能让长孙凛铭记起自己在这个年代的血缘伊始。年幼的孩子会好奇的询问墓中葬之何人?长辈们会耐心细述这lún_lǐ关系,绝不含糊。一一道出祖先所做的丰功伟绩,即使是毫无功绩的家中妇人,也给孩子道长奶奶如何含辛茹苦勤劳持家,给后辈心里种下敬仰之情。这中华五千年传承,怕是如此这般往下延续。

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即使是在崇拜“新”与“未来”的现代,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清明之祭,是道德的诗性信仰。

若是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做完繁琐的拜祭礼仪,长孙一家人在一靠水方圆,寻一嫩草平原,就地安下。

这附近方圆百里,尚且聚集着不少大大小小一家出游拜祭踏青的游人。肃穆的仪式过后,大家也都放松心情,尽情享受这明媚的春光。大人们将早已准备好的


状态提示:初到大唐 12.踏青--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