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六十三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皆以为荣,我独以为哀。”陈惇道:“以其半生已过,皓首穷经,方一跃而登龙门,读五十年之书,还有五十年报效国家吗做不了几年官儿,便官应老病休矣还有穷尽一生都无法中试的人,他们一辈子就什么也没有做,不立功,不立德,不立言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既有大好之年华,当行不朽之功业”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陈惇道:“中流击水,革故鼎新,奋发有为,正此时矣”

少年的最容易受到影响,少年时期塑造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生很难动摇。陈惇希望他们不仅知道窗外之事,还要了解世界之事,成为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读书人。

难以遏制的欢呼声响起,不知什么时候,拥挤在门外的学子们涌入,最热烈的掌声像是山呼海啸一般,久久不绝。

“愿总督大人体察民意,放宽思想钳制,另外”陈惇举起报纸,道:“这是学生心血来潮弄出来的嗯报纸,希望学政大人能允许在校内通行。”

明伦堂的这次辩论,似乎比安亭文会还要出名些,陈惇一连卖出去了两万多份报纸,还供不应求,印刷厂的工人已经招募到了三十七个人,仍然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着,当然陈惇许给他们的月薪也水涨船高起来。

连胡宗宪也问他要去了几张报纸,当然他现在留在苏州,而张经却回到了杭州督战不久前圣谕下来,要张经即刻返回任战,而胡宗宪也在圣旨中提及,要他代替张经镇守苏州。

“你这上面说,”胡宗宪饶有兴致地指着最后一页的小角落:“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一经采用,即奉送润笔之资纹银一百两。这是真的吗”

“真的,为了庆祝创刊嘛,”陈惇道:“以后这报纸的版面增多,肯定需要大量的稿件。说起来我还想开辟一个抗倭专栏,需要你的帮助。”

胡宗宪大感兴趣:“怎么帮助”

“就是你们同倭寇作战,具体经过什么的,我想要第一手资料,”陈惇比划了一下,道:“会有一个纪实,让百姓特别清晰地了解到,你们是怎么打仗的。”

又或者,战地随军记者也可以,只不过在此之前,一定要先将报社发展起来。

陈惇如今仅仅依靠印刷厂的工人,所有的排版设计、采稿出稿都是和府学的同学们一起完成,虽然大家都兴致勃勃,但并非专业人士,提供都是业余的东西。陈惇办报社就是要有一个场地,汇集专业的人才,把这个前无古人的东西办起来。

两人绝口不提账目的事情,仿佛这件事情从未有过。

“文嘉先生到了”陈惇已经看到了人影,当即下去相迎:“我的插画师来啦。”

说着回头做了个鬼脸:“本以为和文先生这么深厚的交情,他怎么也应该少我一点润笔费的,没想到熟人一点优惠也没有唉,钱总是不够花啊,银子还没捂热呢,嗖嗖全没了”

看着他敏捷轻快的背影,胡宗宪也不由自主一笑,仿佛也被感染了这样的心情。

当然陈惇说到做到,硬件软件都要做到最好,不仅找到了文嘉给他设计版面,而且还连哄带骗,又是威逼又是利诱地勒令王世望交出了家中闲置在库房里的那一套铜活字。

“东西放着不用,就是暴、殄、天、物、知道吗”陈惇看着如今只能用神色来痛斥反抗他的王世望,哈哈大笑道:“当然咱也不是那种横征暴敛的人你看,这一期的报纸上,选用了你的一篇文章,你也要出名了,回去拿给你家老太爷看,让他也高兴高兴吧”

学宫报的飞速发展让陈惇都感到了吃惊,即使他知道报业这个东西就是历史的潮流,他只不过是顺流而下,但却也没想到会怎么说,“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仿佛历史上还从没有一样东西,能日进千里,也没有一样东西能有报纸这样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全学宫几乎每个人都订阅了半年甚至一年的期刊,而在下一期报纸来临前,全苏州议论的话题,全都围绕着报纸上的内容。

鉴于其巨大影响力,又是苏州本土第一份报纸,陈惇已经将学宫报正是更名为“苏州报”了,而学宫报变成了其副刊,当然还是“周报”而不是“日报”,不过八开的版面中,又顺应人情地开设了老百姓关心的话题,越来越有泰州学派提倡的“百姓日用之道”了这是唐顺之和何心隐看过之后做出的评价。

而报纸接到了越来越多的投稿,陈惇不得不又买了两间房子,专门用于放置各地的来信和随信而寄过来的厚厚的稿件,陈惇要求所有撰稿人必须将自己的地址都写得详细清楚,不然稿费寄不过去。当然其中很多人并不缺这一点稿费,主要是看到自己的文章家喻户晓,风闻全城,实在是特别得意的一件事。

所以王世望听到陈惇居然有这么大的福利给他,也幸福地露出了晕眩之色:“真的吗”

“我去,”陈惇看得一阵恶寒:“要不要这么娘啊,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陈惇搓着手臂火速离开了,徒留王世望还在原地风中凌乱。


状态提示:第六十三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