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六十七章 会展秀
表现了赞美安拉一般的崇高夸赞,在同一绣屏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却完全不同。用含金和银的金线、银线与真丝花线,一面绣成腾飞的金龙,另一面则为金凤。蒸腾的云霞,闪闪的群星,火红的宝珠,都突兀在绣面上。既是绣品,又似雕塑,展现了苏绣高超绝伦的技艺。

在一片震撼的赞叹声中,这些商人才跟着陈惇回到座位,他们手中还捏着绣娘“慷慨赠与”的礼物,一个绣着如意纹的荷包。然后他们看着荷包的眼神,简直如同自己耳鬓厮磨的情人一般,让陈惇的汗毛都快要竖起来了。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一个大致能说几句中文的阿拉伯商人向知府王廷表达了敬意,“这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原话,在科学领域方面,中国馈赠了世界神奇的造纸术,在世界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动物毛皮,纸莎草纸或者树干书写文字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发明了可以记录知识的纸。直到先知穆罕默德时期,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阿拉伯。造纸术的发明对社会来说,影响是巨大的,这让穷人也有了学习的机会,知识不再是富人独有的。千百年来,这句话激励无数阿拉伯人远渡重洋,到福建广东传教、求知和经商,而其中,商人对于中国的向往无疑是最热切的,因为丝绸真的是惊艳了世界,我们从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布匹。”

丝绸在西方人眼中,最初被认为是从贝壳中提取的织物,它们是王公贵族们的日常穿着,不属于普通百姓,从唐朝到如今,这些销去西方的丝绸一些是贸易所得,一些是和中国外交的礼物,无一例外价格都十分高昂,由于地缘的关系,最先使用丝绸的是中亚地区,然后是西欧大陆,最后才是英国,罗马不列颠和中东,在整个中世纪,英国都很难见到丝绸衣物。只有贵族妇女的发饰中才能用到一点丝绸,昂贵的价格和华美的质地,使丝绸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波斯皇帝和罗马帝国皇帝都十分喜欢丝绸做的长袍,一些国家甚至颁布法令,限制平民阶层使用丝绸,使它成为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物。

这些王室贵族,都把拥有中国的精品丝绸作为夸耀豪富的手段,所以商人们哪怕冒着轮船倾覆的危险,也要一趟趟往来中国,为本国带去最受人欢迎的奢侈品,从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然而即使他们往来无数次,自诩对中国的丝绸已经了解透彻,却在今日这一场展览会中,感到了震撼和恼怒。

“请恕我直言,”一位欧罗巴商人就道:“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橱窗展示的这十几种丝绸品种,与今日所见的丝绸相比,我们以往买到的丝绸,简直就是低劣而又单一的劣质品!”

这个原因说起来真的很悲哀,从官方的织染局来说,因为从上到下贪贿的金额越来越大,沈光德这个神通广大的商人也终于无法填补,只能在丝绸纺织上尽力压缩成本了,布帛纺织粗劣,因为生丝买的就是最廉价的生丝,自然没法纺织出高档品。而苏州的织商从中获得了利润,也跟着哄骗这些外国的商人,以次充好,将粗劣的丝绸高价卖给了他们。

西洋和南洋的商人有时候检查出货物纰漏,又不能不买,因为进货渠道只有这些,当然他们吃了几次亏之后也怒火冲天,开始拒绝进货,所以丝绸早在去年年初,就出现了滞销情况,库房囤积的五十万匹丝绸,和各个织商的货物,都没有怎么销售出去。

陈惇充满暗示地看了邵芳一眼,这些织商纷纷露出难得一见的心虚神情。

“大家有所不知啊,”陈惇就道:“以往卖给你们的丝绸,大部分都是百姓日用的中下等丝绸,今日展示的,才是高端产品,它们是中国最精美的丝绸,是达官贵人才用得起的东西,以往是不外销的,两者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而且——”

他说的话,众人莫名其妙就信服了,陈惇又让人取来两匹不同材质的丝绸,放在托盘上,让这些商人们对比价值。

“一定是这一匹价值更高,”许多泰西商人看过之后都指着左边的丝绸道:“上面有精美的绣花,数了数,用了十三种丝线呢!”

“这一匹丝绸平滑光亮,纹路清晰,”几乎所有的商人都道:“而另一匹分明像是廉价的纺纱!”

陈惇哈哈一笑,又让右侧的织商们去看,毫无疑问,所有人都指着右手被泰西商人认为是“廉价放纱布”的丝绸,说这一匹价值更高。

“为什么?”西夷商人不明白了。

“因为这是苏州出产的竹心布,是用竹皮梗芯析丝捻线而织成的,几乎如丝罗一般洁白精细。”邵芳解释道:“是备受青睐的夏季专用面料,不仅裁作衣装,还可缝制蚊帐、充当糊窗的窗纱,甚至被用作灯笼上的罩纱——当然你有钱的话。价值是十两黄金一匹。”

“什么?”这些泰西商人都坐不住了。

“江南人就是比北地人心思巧妙,”邵芳道:“除了用苎麻、葛、苘麻、芭蕉纺织纱布,还能用黄草、木芙蓉析丝织出细布来,穿上又凉快又轻便。番邦人就喜欢绸缎上绣花——在咱大明看来,那是又土又难看,可是到了番邦,就觉得富丽。同批运过去的葛纱、蕉布,都不如这绣花绸缎卖得好。””

“所以并不是我们故意要卖给他们劣质品,”陈惇一摊手道:“他们确实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东西啊。”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 会展秀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