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一百零八章 成竹于胸
业渐次增多,最后遍及百货……而抽捐地区可以从苏杭扩及东南六省,再扩及江北甚至全国。”

嘉靖帝越听,眼中光芒越盛:“每一笔交易额中抽取百分之一……钱虽然少,但后续无穷,而且那些商人们,都可以接受,并不损害他们的利益……”

“而且最重要的是,厘金在名分上,与商税没有一点关系,”一丝狡猾从陈惇脸上闪过:“朝中的言官们不是高举着祖制不许收商税吗?这的确不是商税啊,这是劝捐,劝说那帮商人捐钱,资助抗倭。每个人只需出一点微不足道、百分之一的心意,这抗倭的事情就马到功成了。”

“但问题是,这种劝捐,他们要是不乐意呢?”黄锦也听得异彩连连,追问道。

“大棒加胡萝卜呗,”陈惇一摊手:“捐地好,捐地快的,进行旌表,拖着不捐,偷奸耍滑地,拎出来批斗,扣上一顶通倭的帽子……强权之下,这一点还是做得到的,就怕……”

嘉靖帝听得正痛快,却听陈惇迟疑,不由得道:“怕什么?”

“宋朝的王安石新法,桩桩件件都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好法,”陈惇道:“只不过人用坏了,使得这新法变成了祸国殃民的灾难。学生不觉得这些商人会阳奉阴违,不缴纳厘金,而害怕征收厘金的官吏巧立名目,捐章不一,上下其手,从中饱囊,到时候商人们被逼破产,而国家却也没有得到实际利益,贪饱的是这群人……所以学生以为,应该设立专门的厘金局,负责征收税款,杜绝地方侵吞渔利的可能。”

嘉靖帝连连点头,龙颜大悦:“你说的对!要专设一个厘金局,负责收税……”他已经从榻上站了起来,在殿中呼呼地踱步起来,可见心中的激动。

陈惇顺势就道:“学生建议,官征和包剿并行。”

嘉靖帝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都说出来……在朕面前,没有什么顾忌,把你的所有想法,全说给朕听。”

嘉靖帝的鼓励让陈惇适时地露出了一丝感激的神色,“所谓官征,就是厘金局在地方收缴税款,学生建议宫中出中官,都察院出御史,户部出官员,三方既合作又互相监督,避免贪贿的可能……而学生说的包缴制度,即由同行业商人认定或承包这一行业的捐额,经理其事,负责缴纳,这些人包揽细务,又因经理人为同行之人,能维护本行商人的利益,对政府也有利,既无偷漏之虞,又可节省征收之费。厘金局以各行店一月的营业额为课税根据,按所定税率征收,而经理人负责征收催缴,厘金局负责查验核算,两相无误之后开票。”

陈洪眼看陈惇在嘉靖帝面前侃侃而谈,而皇帝连连点头,没有一句驳斥的话,眼中不由得闪过一丝嫉恨。然而他也很快被这个“厘金”想法征服了,他知道这是多大一笔银子……而且是堂堂正正征收的,没有人反对!要是这个法子早一点出来,孙德田下场就不会那么惨了!陈洪倒不是兔死狐悲,而是恨苏州的百姓敢造反,恨言官穷追不舍,也恨皇帝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孙德田就这样扔出去顶了罪……

他听到陈惇说要派太监监督税收,心中就是大喜,可又一听还有言官的事儿,顿时大怒——言官和他们就是天生的死对头!那些言官,弹劾了不知道多少太监,虽然大部分都是确有其事……事实上不是大部分,是几乎全部。

如果有言官在的话,他们还怎么上下其手,搜刮银子?他此时更恨提出这个办法的陈惇了,有好处却捞不上,眼看着银子从眼前经过,却做不了手脚!这世上怎么有这么恶毒的人,能想出让言官和太监互相监督的办法!

嘉靖帝对陈惇的想法非常满意,甚至要他连夜赶写出一本条议来,很快在万寿宫中严嵩被召入,两个时辰之后,他便拿着手中这本奏疏颤巍巍地回到了文渊阁中。

“爹,怎么这么久?”严世蕃不耐烦道:“是不是皇上又留你修玄了?”

严嵩不理会他,又抓起水晶镜子来仔细翻看手中的条陈,他对这个所谓“厘金”的想法,感到非常惊讶。

严世蕃也疑惑地凑了上来,他自幼天赋过人,一目十行,很快就将这条陈看了个七七八八,咦了一声,惊诧道:“这个办法……好古怪!”

“哪里古怪?”严嵩问道。

“这明明就是收商税,”严世蕃皱起眉头来,“但打着助饷的名义……说什么‘工商救国’,这是把军饷转移到商人大户的头上去了,但办法不差,每个月交易额抽取百分之一,钱虽然少,但取之无穷,又不会彻底招致反感,我看有推行的可能!”

“这条条框框说的很清楚,其法已经完备,看来是成竹于胸的提议,”严嵩道:“……我看陛下不是让我参详,而是让我推行的。”

他晃了晃神,又问道:“你看这办法,这能行得通?”

“就像这上头说的,‘其无捐于民,有益于饷,并可经久而便民……于民生毫无关碍而聚之则多’,”严世蕃点头道:“这的确是个天才的想法,而且我看能行得通!”

严嵩却似乎很有一些犹豫:“……今儿我看陛下兴致很高,滔滔不绝地跟我说了两个时辰,这让我想起了,想起了当年,那本奏疏……”

严世蕃“啊”了一声:“河套那本?”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八章 成竹于胸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