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少皇>第三十二章 变
,是一个由文人、军官、农夫以及家丁等组成的庞大体系,形成了一个个颇具影响力的宗族势力团体。这样的宗族势力要是放在日本,那就是一个个的大名。但好在明朝领土面积够大,利益也足够,才让这些宗族势力能够共存。

在这样的宗族势力面前,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实力就冒然采取行动,只会带来一个结果,分裂。朱由校只好低下穿越者高傲的头颅,暂时选择合适的宗族势力扶持。因此才有了他同意张凤仪嫁入皇家的事,也愿意扶植阿尔斯楞和布日固德这两个易于操控的外族势力。

朱由校建立皇家卫队的举动,便是为自己培养可用又可靠的人才。因此他自己身先士卒,咬牙完成卫队的所有训练,甚至亲自参加战斗,就是为了取得卫队士兵的认同和跟随。一个在精神与思想认知方面与自己同步的卫队,才是他需要的军事团体。

而建立皇家科学院,是朱由校改变整个明朝思想的第一步。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功,但他必须要做。文化与思想之间的交锋,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更加残酷。稍有不慎,甚至会引发整个社会发展的倒退。因此朱由校一直在缓慢推进,等待更加合适的时机…

…………………………………………………………………………………………

几个明军普通士兵找到了猛如虎,想要加入卫队,但猛如虎明显不同意,不知说了什么,几个明军士兵又垂头丧气的走开了。看到这一幕的朱由校,有些无奈地摇摇头。

皇家卫队的士兵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必须身体合格政审三代,然后新兵训练淘汰一批,识字课考试再淘汰一批,留下的士兵都是身体素质过硬,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这是未来新军军官的主要来源,也是未来军队的灵魂,因此朱由校对于他们的训练格外上心。

而当初招募的山西学子,经过培训和考核后,能留下来当军官的,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都进入了科学院。如果有人还是无法留在科学院,朱由校也给他们找到了出路,因为明朝高达百分之五的识字率,造就了大批文盲,因此再回到皇家卫队当文化教官是个不错的安排。

明朝的普通士兵,没有文化,没有可以依靠的家族,很多人甚至连身体条件都不适合当兵。他们以为当兵可以混口饭吃,却发现进了一个更大的坑。晚明军队除了部分精锐和将领的家丁外,普通士兵纯粹成了免费劳力,繁重的劳动和低劣的饮食早已将他们的身体拖垮。

当年萨尔浒之战时,明朝总兵杜松点起火把夜战的事,被鞭子鼓手当成笑话。但朱由校知道内情以后,只有一声叹息。杜松好歹也是沙场老将,他会不知道点起火把容易成为后金的目标?可是没办法,为了使用火器只好如此。因为明军中夜盲症患者远远超过普通人…

明朝的社会风气对于士兵的态度极其恶劣,加之饱受将官剥削,明军普通士兵在平日里老实的令人心疼。为了能吃口饱饭,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根本不分好坏。每次与敌人还未开始作战,逃跑保命就成了他们心中唯一的念头,用一触即溃来形容最合适不过。

………………………………………………………………………………………

因此,什么文化认同、民族大义,国家发展。对于这些明军普通士兵来说,就是玄而又玄的事,远不如一碗米饭实在。至于这碗米饭是谁给的,他们不在乎,也根本不想在乎。当整个社会剥去了士兵最后的尊严后,这些士兵一直等待着用最恶劣的方式回报社会…

朱由校至今还记得,当京营出发之后的第一次扎营,数万士兵看着碗里满满的白米饭时,发出的低低呜咽之声,如同海浪低沉的咆哮。许多人一粒米一粒米的小心吃干净,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吃到白米饭…

朱由校不敢想象,带领这样的士兵如何去打赢后金,如何去完成自己的梦想。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物质鼓励,都不会起到太大作用。只有让这些士兵首先成为真正的人,才能让他们鼓起勇气,明白什么是正义和邪恶,明白自己究竟为何而战。

于是读书认字,也成了这些普通士兵的必修课,因为文化认同的前提,必须认识字。而卫队作为成功的榜样,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激励这些士兵。朱由校没有办法骤然改变很多事,但他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也更相信,这些士兵心中尚未泯灭的良知。

……………………………………………………………………………………

朱由校知道,大明的改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完成,更不是早上写出公告,下午全国就响应。但他有耐心,也很有信心。

大明的百姓是淳朴而善良的,他们对于皇上几乎是无条件的相信;官员虽然操蛋的很多,但好在有节操的也不少,就是喜欢骂皇上这点让人头疼;至于军人,李永芳等卖国求荣之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大明军人,或许能力不够,但是绝不惜命,这就足够了。

让人头疼的是大明的文人和商人。大明的不少文人,以人生的自我价值实现为第一,为此他们可以出卖任何人,并美其名曰,良禽择木而栖。而大明的不少商人,根本不会有廉耻道德这种传说中的东西,或许他们有,但那是论斤卖的,你要多少,他们有多少。

不少文人将孟子的“诛一夫”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自己的背叛和找到了充足的借口。


状态提示:第三十二章 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