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网络游戏>大汉龙骑>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秣陵之战(13)
入扬州军军大营与周仓合兵一处,在他的指引下,向扬州军主营杀来。

当扬州偏将赶到半路时,便遇到了已经连破数座营寨的管亥,一见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顿时已经,惊叫一声:“撤!快撤!”

偏将大声叫喊,率先调转马头向营外奔去,那么多的火把,如同长龙,又怎么可能是区区乔蕤所部所能有的,一定是他们与徐州主力取得了联系,此时内应外合,如果他现在不跑的话,那可就跑不了了。

他看清了形式,可已经晚了,其实如果不是他的自负的话,完全有可能化解这一劫,他现在无比后悔没有听部下的劝谏,既然暗中看管乔蕤部,为何不彻底收了他们的兵刃确保安全,待得到将军李丰的将令之后,不管是放还是押他们到李丰处,都可保无虞,他后悔,可是后悔之后悔到了营外,他就没有了功夫再去想这些,眼前,密密麻麻杀出了徐州军,他们的身影从四面八方杀来,堵死了扬州军的逃跑道路,这个时候他哪还有心思去想其它,后悔其它。

他率领的扬州军彻底陷入到混乱,后退已无可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杀出一条血路,可是一连数次冲击皆已失败告终,敌军的防御太严密了,尤其是他们手中的强弩,让扬州军寸步难行,纷纷倒在弩箭之下,哀嚎声响成一片。

“废物,废物!”偏将彻底暴怒,如果再杀不出一条血路,待后边乔蕤部杀来,在敌军前后夹攻之下,他们哪还有生的可能。

“冲,给我冲,谁敢后退半步,格杀勿论。”现在他已经顾不上其他了,在他的亲自带领下,向外围的徐州军冲去,格杀勿论的命令一下,再加上他一马当先,他就不信这回还杀不出一条血路出来。

可是当他以为强顶敌军矢石就能突出的一刻,却发现敌军收起了强弩,列阵向他们杀了过来,而在敌阵之前,同样杀来一将,就见那人一声巨吼,“袁军将领,纳命来!”

偏将定睛一看,在火把微弱火光之下,他看到敌军的一刻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只见猎猎火光中,一名身材魁梧,杀气腾腾的将军正催着一匹乌丸快马向他冲来,他手执一把刀刃部分为半月形,刀上铸刻有龙纹的大刀,这柄武器他无比熟悉,敌将的相貌他更是了若指掌,那长髯,那青龙偃月刀除了徐州第一武将关羽,武榜排名第五的关羽还能是何人。

这般的人物,就算是主将李丰估摸着都不会放在眼里,可偏偏此刻,自己这样的小喽啰居然被他盯上了,他还有活的可能?

他都没来得及说些什么,就见关羽如旋风一般杀来,偃月刀当空落下:

“敌将,纳命来!”

青龙偃月刀快如闪电,一劈而下,就这位偏将的无疑,便是徐州营中武力最弱的裴元绍都能轻易将他击败,更何况是关羽亲自出马,几乎毫无悬念,一刀便将他劈为了两段,至始至终,连半句话都没说出来。

丰县有了异动,赵云第一时间带兵赶往了沛县,半月前,赵云离开时,着重安排徐盛的任务便是负责修筑瓮城,

而此时他到徐州第一件事情,不是去见简雍,而是直接登上了城楼,观察起来徐州瓮城,与中原很多地方不同,徐州自刘澜入主之后,瓮城便修建到了城内,按照兵书中的描述,瓮城往往都会修筑在城外,但自卢龙塞与乌丸人交手之后,尤其是到了辽东,之所以反败为胜公孙度,全是因为新式瓮城使然,所以之后刘澜不管是到沛县还是入徐州,只要修筑瓮城,都会把瓮城修建在内城之中。

这样一来,首先一座城市便有了两道城墙作为防御,部队可在城楼进行迂回,其次,两侧城墙是连在一起建立这边起到了藏兵的作用,部队可沿着城墙孔洞快速移动,从内城到外城,城墙更像是一座快速移动的通道。

当然之所以会在徐州修筑这等瓮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地理位置使然,毕竟徐州乃四战之地,尤其是沛县,至关重要,所以守小沛,就必须要以死守的态势进行防御,而更因为小沛距离徐州颇近,如果小沛能抗下来,那么徐州的援救就能及时抵达,所以不管是小沛的瓮城还是徐州乃至于彭城,瓮城便都修筑在了内城,只有如此,方才能经得起敌军的蹂躏而保证城池不会轻易被敌所破。

不然的话,把瓮城修在城外,虽然是保证了敌军短时间内无法进攻主城楼,可一旦瓮城失守,那么想要与敌周旋就变得没那么轻松,一旦沛县稍有闪失,刘澜在沛县付出的多年心血就将付之一炬,再想立起一座似小沛这等县城,可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砸下金钱就能再立,而对于徐州其余的城市亦然,刘澜好不容易耗费心血让徐州各县恢复了些许生机,如果因为城池轻易被破导致城市人口再遭破坏,想要恢复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人口可不是想恢复就能恢复,所以与其想着其他,不如先修炼好内功,保证城市不会被轻易攻破,在城池的防御上下大功夫,才是徐州能在诸强环视之下得以保证的关键。

而多年来的经验,双城池,内瓮城的经验绝对是保证徐州乃至于小沛安全的关键,只要有足够的兵力不被敌军轻易把城市拔掉,那么刘澜分布在其他郡县已经在徐州城的主力就能够及时支援而来,而这同样是刘澜在右北平时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在右北平时,公孙瓒的策略是重兵防御卢龙,可一旦敌军人数众多,尤其是在掌握了攻城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秣陵之战(13)--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