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抗日之超级战神>第六百四十一章:察哈尔乱局(求订阅!)

察东.多伦!

这已经是李守信第四次进多伦了,尽管这一次有卓仕海所部协同作战,但是他的心依旧有点惴惴不安!

李守信发现自己似乎和多伦这个地方犯冲,每次来这里都会遇到不好的事情,不是损兵折将,就是自己差点成了俘虏,往事不堪回首啊!

这次他的察东警备军再一次接到日军方面的命令,向察东的宋哲元部发动进攻,拿下整个察哈尔东北部!

对于进攻宋哲元部,李守信是没有多少心理负担的!

西北军虽然作战意志顽强,但是他们的武器装备实在是差的太远了,大刀片子耍的再好他也挡不住机枪突突啊!

再说,宋哲元现在已经是北平地区的大哥大了,主力也都撤到了关内,察哈尔地区的兵力也没剩下多少了!

尤其是多伦,宋哲元仅仅在这里布置了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以他们察东警备军足足八千兵力来看,完全可以轻松拿下多伦。

更何况还有卓仕海所部协同作战,超过一万五千人的庞大兵力,完全可以完爆察哈尔的守军!

但是李守信有点忌惮铁血团啊,那支部队给他留下了极为严重的心理阴影!

每一次和铁血团作战,李守信都感觉自己都是将脑袋绑在裤腰带上,随时都要做好被歼灭的打算!

这一点都不夸张,再和马铮所部的几次交手中,李守信所部都是被强行摁在地上摩擦,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

好在根据日军方面提供的情报显示,马铮所部现在已经全员南下,就算是察哈尔地区还有其他部队,数量上也不会太多。

刚开始的时候,李守信还是很担心的,毕竟日军的情报出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每一次他都被坑的体无完肤,真心地有点怕了!

然而这一次倒是比较靠谱,他们在接到进攻的命令后,轻松拿下了多伦,却没有看到铁血团的部队出没反击,这让李守信等人放心了不少!

在彻底控制了多伦周围的城镇之后,李守信所部按照关东军的命令,立即向西南方向的沽源以及康保等地推进,准备一举将察哈尔北部全部占领,打通关东军进军绥远的通道。

关东军之所以制定如此战术,不仅仅是针对马铮所部,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准备应对苏联的威胁。

很早之前,关东军在东北对抗日部队进行清剿和推行伪化的同时,也在策动蒙奸在内蒙古闹事。以图达到在日本统治下的“内蒙独立”,影响外蒙,开辟第2条进攻苏联的路线。

日本与苏联之间的恩怨起于十月革命以后的“西伯利亚出兵”,在十月革命以后,一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出兵干涉。

日本作为“协约国”的一员,也在大正七年(1918)夏决定出兵西伯利亚,到大正十一年才撤军,前后四年的时间,日本总共投入兵力73000人,总军费约4亿到9亿元,付出了死亡约3333-5000人的代价。

这次出兵,使日本与新生的俄国苏维埃政权之间结下了难以化解的仇怨!

当然了,说起日本和苏联就不得不提日俄战争,在日俄战争以后,日俄关系本身时常就处于紧张的状态,在中国东北和朝鲜有军事存在的日本与俄国的远东的利益不可调和。

是战是和,大本营内部其实也是颇为矛盾的!

虽然两国矛盾很深,几乎不可能化解,但是苏俄也不好惹,哪个国家好战而强大,一个不慎很可能会让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潭。

且眼下双方的实力也不在同一等级上,根据日本人收集到的情报显示,眼下苏联全军约230个师,500万人,包括50个坦克师,和25个机械化师,总共2.4万坦克,至少一万架以上的飞机。

而日本呢,全军约17个师团 20万人,飞机1200余架,坦克的数量也不是很多,目前仅仅只有两个坦克旅团。

最重要的是,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也只有苏联三分之一,总体实力相当于苏联二分之一。

可以说,和苏联全面开战的话,日本获胜的概率不是很大!

但即便是如此,日本军部的一部分人依旧主张攻苏,比如说有着作战鬼才美名的小畑敏四郎,他就一直坚持对苏备战。

此外大本营的参谋组织一夕会中的一大部分人也认为对苏备战很有必要,因为他们认为满洲、蒙古问题对日本的未来生存至为重要,且满蒙于中国本为“化外之地”,未来中日之间必有“赌上国运”的一战,必须先取得满蒙以削弱中国。同时获得对苏联作战的资源地。

此外,这些日本军官还认为,日本与美国之间必有一战,取得满蒙时当排除美国之干预,为未来对美作战做好充分的军事面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畑敏四郎提出对苏预防战,主张清除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存在,为对美作战打下基础。

鉴于苏联军队武器装备发展速度,小畑敏四郎主张在五年以内进攻苏联。

可是之后小畑敏四郎被永田铁山等人排挤,离开决策层,全面攻苏计划就不了了之。后来的诺门坎战役只是边境摩擦,完全不在小畑敏四郎计划之内!

但是他的思想还是被一部分日本高层看重,因此才想着借此机会鼓动内/蒙独立,牵制苏联个外蒙!

今年五月份,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少将指挥其所属人员对内蒙上层人物进行多方活动,并取得了相当进展!

之后,他又亲自去内蒙的东鸟珠穆沁,会见了内蒙有影响的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十一章:察哈尔乱局(求订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