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青春校园>官僚>第一百零六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下
阳点点头:“在这样的体制下,恐怕是不会再出太祖和高祖式的政治风云人物了。”

“这没什么不好啊?”俞泽民道,“*提出建设政治文明。其实,你也可以把集体领导看作是政治文明的一种体现。有人很惦念太祖时代或者高祖时代,总希望有一个新的政治风云人物带领我们实现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看来,最好是不要再出一个喜欢穷折腾的风云人物了,折腾不起啊。”

胡晨阳嘿嘿一笑。

俞小佳道:“爸。你们的读书心得可不可以暂时告一段落?我有几个问题要问晨阳呢。”

俞泽民道:“你问吧。”

俞小佳道:“哎,晨阳,我们省电视台,正准备搞一个专题节目,是关于赣源老表的性格特征,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胡晨阳明白了小佳的用意,道:“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不过,我不一定说得好?”

小佳道:“随便说嘛,想到什么说什么。”

“好。”胡晨阳思索了一下,道:“要分析赣源人的性格特征,首先必须考虑到赣源的地域特点。有人说,赣源是‘吴头楚尾’,长期受到二种文化的影响。有吴文化的柔甘,也有楚文化的悍辣,二种文化相互交织、碰撞,融合成介乎吴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另一种文化,也可以说,赣源文化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大杂烩。”

这时,小佳其实已经悄悄打开了录音笔。

小佳道:“爸,您是江浙过来的,你就是受吴文化影响的?”

俞泽民道:“恩,算是吧?晨阳,你接着说。”

“哎。”胡晨阳接着道,“那么,我们赣源老表有什么性格特征呢?我初步思考了一下,第一,赣源人温良守矩,但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赣源历史上受道家影响很深,道教比佛教还兴盛,道家强调的清净无为、不敢为天下先,对赣源人影响很深,赣源从来不缺少读书人,赣源人会读书,也会当官,但出不了帝王,最多出宰相、将军,辅佐江山,成为所谓名臣、良将,文天祥、王安石算是代表。”

小佳由衷地道:“你总结得真好。”

俞泽民也道:“确实不错。”

受此鼓舞,胡晨阳也有些兴奋,道:“第二,赣源人不排外,但内耗严重。”

“对!”俞泽民道,“我要说句公道话:赣源的同志确实不排外。”

胡晨阳道:“其实,赣源人的不排外,与内耗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内耗严重,内部绷得很紧,难以平衡,甚至不愿意妥协,怎么办?只好借助外来势力。说得难听一点,宁愿便宜了外来人,也不能让对方得便宜。”

俞泽民嘿嘿一笑:“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

胡晨阳道:“我听说,俞书记说过一句话,外来的同志在赣源工作感觉很舒适?”

俞泽民呵呵一笑:“我是说过这句话,可没有贬意哈。”

胡晨阳也笑:“我知道。”

俞小佳催促胡晨阳:“接着说,接着说。”

胡晨阳道:“第三个特点:赣源人有小聪明,缺乏大视野。历史上,很多赣源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全国当老板’,混得也还不错,但真正成大气候的却没有几个。有个很典型的例子:70年代,国家最初是想把第二汽车制造厂放在我们赣源省的,结果,当时的省委领导人却不同意,他担心的是,一下增加几十万产业工人,每天要供应多少粮食和蔬菜?全省的物价都得抬高吧?结果,就因为打这样的小算盘,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真让人扼腕长叹!”

俞小佳也叹息:“啊?还有这种事啊?倒是便宜了鄂省了。”

胡晨阳道:“第四个特点:赣源人会读书,但缺乏创造力……”

“第五,赣源人有强烈的官本位意识而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第六,赣源人朴实热情但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

后来,胡晨阳道:“我也要说句公道话:赣源人或许是偏于保守了一些,但偏偏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无数人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能说是保守么?另一方面呢,六十年代初,当全国都在浮夸粮食亩产多少多少万斤的时候,赣源人又保守了,不好意思狂吹,结果,当有些省大量饿死人的时候,赣源省不但没饿死人,还收容了几十万灾民,赣源省人的保守,原来也很可贵……”

今晚的胡晨阳,或许是因为面对俞泽民和俞小佳,很是有些亢奋,确实发挥得很好。

这些观点,比他发给李德建的电子邮件,更丰富也更生动。

不光是俞泽民频频点头,俞小佳眼里,更是写满了倾慕,在她眼里,胡晨阳是如此的精彩、鲜活。

ps:

感谢 福克斯、老子闹书荒等同学的月票。

-----------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六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