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网络游戏>罗马全面战争之帝国崛起>“第五百九十四章·决战之前”

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时爱着真理,在危险时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从提比里乌斯带着七个满编军团的军队浩浩荡荡的向边境地区进军,到提比里乌斯带着五个不满编军团的军队气势汹汹的向伯罗奔尼撒进军,再到提比里乌斯带着七个死伤惨重的军团向斯巴达城邦进军,布鲁图斯家族为这场战争付出的代价也是越来越恐怖了。

占领了科林斯和整个伯罗奔尼撒地区以后,提比里乌斯就留下了一个伤亡还算可以的军团驻守科林斯;之后,提比里乌斯就率领着其他的七个军团向斯巴达城邦所在的拉科尼亚地区进军了。

虽然提比里乌斯率领的大军名义上拥有七个军团的庞大兵力,但是实际上可以投入战斗的将士们却是只有三万五千左右而已;这次布鲁图斯家族进攻斯巴达城邦本土的军队,甚至在数量上还不如布鲁图斯家族进攻科林斯时投入的军队。

问题的关键在于,斯巴达城邦在其本土拥有的军队总数也是比较少的;在雅典城邦和斯巴达城邦进行结盟并组建希腊联军之前,斯巴达城邦的精锐军队就是五千斯巴达重步兵和两万重装长枪兵。

这两万五千精锐部队就是整个斯巴达城邦军队的核心战力,其中五千斯巴达重步兵和一万名重装长枪兵被斯巴达城邦用于了组建希腊联军;由于斯巴达城邦战士们的悍不畏死,所以在边境地区爆发大战的时候,其他城邦的军队都大规模的溃败了,只有斯巴达城邦的军队全部战死在边境地区。

之后,斯巴达城邦又派遣了三千近卫斯巴达重步兵和最后的一万重装长枪兵驻守科林斯城;结果就是科林斯城在死守十三天以后沦陷了,斯巴达城邦的这一万三千精锐部队也是全军覆没。

当然,如果仅仅是从敌我双方的伤亡比例来说的话,斯巴达城邦的这一万三千精锐部队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他们仅仅是以一万多人的军队(那些辅助军队的战斗力忽略不计),在布鲁图斯家族七万大军的进攻下死守了十三天,并给布鲁图斯家族造成了三万多将士阵亡的代价,堪称奇迹!

无奈的是,布鲁图斯家族在付出了死伤过半的代价以后,仍然可以组成一支三万五千人的大军继续进攻斯巴达城邦的本土,而斯巴达城邦此时可以用于防守本土的军队却只有一万之众而已。

斯巴达城邦最精锐的王牌部队,一直都是威名赫赫的斯巴达重步兵,而比斯巴达重步兵更为精锐强悍的则是直属于斯巴达城邦国王的近卫斯巴达重步兵;整个斯巴达城邦,近卫斯巴达重步兵的数量也不过只有六千人规模而已,这还是近两年来扩张之后的数字。

科林斯一役,斯巴达城邦失去了三千近卫斯巴达重步兵和一万重装长枪兵,现在斯巴达城邦也就只剩下三千近卫斯巴达重步兵和七千重装长枪兵了;至于那些新组建的军队,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又可以让他们具备多少战斗力呢,他们能够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

那么另外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来了,斯巴达城邦的三千近卫斯巴达重步兵和一万重装长枪兵,可以在科林斯城死守十三天,最终给布鲁图斯家族造成了极为惨重的伤亡才全军覆没;而斯巴达城邦本土拥有几乎与科林斯守军相当的实力,为什么提比里乌斯还要坚持进攻呢?

如果说斯巴达城卡的军队在防守科林斯城的时候,爆发出了他们应有的强悍战斗力;那么在防守他们的家园时肯定会爆发出百分之两百的强悍实力,这样的斯巴达城邦军队不是更难对付的吗?为什么提比里乌斯还要用远少于进攻科林斯城的军队去进攻斯巴达城邦呢?

就算是斯巴达城邦的守军并不能爆发出更为强悍的战斗力,斯巴达城邦现在拥有的那两万新兵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吧;以一万精锐之师,再加上两万新兵的配合,斯巴达城邦怎么可能抵挡不了布鲁图斯家族的三万五千重装步兵的进攻呢?

其实这个问题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提比里乌斯有着绝对的信心可以用三万五千重装步兵去战胜斯巴达城邦本土的守军;给提比里乌斯这样强大自信的不是布鲁图斯家族的军队,而是斯巴达城邦昔日的骄傲与自大。

作为整个希腊所有城邦中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斯巴达城邦,其城邦自然是拥有着其他城邦难以想象的骄傲;斯巴达城邦的先祖们为了让斯巴达城邦的勇士御敌于外,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办法,那就是斯巴达城邦所在的斯巴达城永远不得建立城墙!

好吧,这在当时的斯巴达城邦国王看来可能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斯巴达城邦也确实做到了御敌于外;除了亚历山大大帝和平统一希腊半岛以外,历史上还没有哪个敌对势力的军队可以进攻到斯巴达城的城外呢,这也是斯巴达城邦的人可以骄傲的一点。

斯巴达城邦在科林斯的守军凭什么给布鲁图斯家族的军队造成那么惨重的伤亡,为什么布鲁图斯家族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大军用了十三天的时间才占领科林斯城;斯巴达城邦军队的强大是主要因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科林斯城坚固且高大的城墙,那才是制约布鲁图斯家族军队的主因。

而斯巴达城邦的斯巴达城,却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不要说文明世界中坚固高大的石质城墙了,就连蛮族城市拥有的木质


状态提示:“第五百九十四章·决战之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