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军事历史>锦绣三国>第一百五十一章 宛陵之战
门之外三门没能清扫的满地尸首,这才感受到了宛陵之战的惨烈。

孙策攻打宛陵城采取的是最直接见效同样代价最大也最血腥的蚁附攻城。宛陵附近多山林,孙策军抵进宛陵城下的当日直接就地取材大造扶梯,次日便发起了攻城。

江东六万多主力军队,约有一半都是曾跟随过孙策平江东的可战之士,另外一半也都是孙策择江东子弟中的青壮之众,战力不容小觑。

而祖郞手下的一万多士卒,对比孙策的主力只能说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当然,这种乌合之众并不是据守吴县的那些豪强武装,一败击溃,祖郞手下的部队虽然说成分复杂,但是战力却是堪用的。

首先,祖郞手下有昔日为寇一方的近万贼众。张绣收纳祖郞之后,择其善战之士四千编入丹阳郡兵。其余四五千老弱则设为丹阳屯田军。

祖郞手下这四千嫡系,除了阵法和组织协调稍不如江东军,其实论单兵战力不逊于孙策的江东主力部队。毕竟祖郞比孙策更早出来混,能够在袁术刘繇笮融陆康等几方势力夹缝之间活的那么滋润,在丹阳郡轮番换了好几任太守却愈发壮大的泾县大帅祖郞自然有他过人的本事和手底下一批可靠能打的效命死士。

这一点,少年出道的孙策自己是体会过的。

除了祖郞这四千在丹阳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善战之士,还有原来太史慈手下的士卒。

太史慈在神亭之战败于孙策和周瑜之手之后,一直不服气。不仅对孙策不服气,而且还对自己老乡和老板刘繇不服气。这不,一气之下呆在丹阳不走了。

靠着神亭之战打出来的胆气英名,太史慈招拢了刘繇军被打败之后的散兵游勇,自称丹阳太守,征召丹阳本地壮丁加以训练,交好山越部族,在泾县屯兵开府。到张绣来招降太史慈的时候,太史慈已经是屯兵近五千之众。

这五千精壮,比之孙策手下精挑细选的江东子弟也是毫不逊色。毕竟丹阳之地,多产精兵。这一点张绣自己可是亲身体验过的。

另外还有原丹阳太守袁胤手下的四千多丹阳郡兵。这部分士卒倒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进取不足,“守城”还是有余的。

最后,祖郞手下还有两千多“囚士”。都是祖郞血洗秣陵六城的时候,顺带“解放”了的牢房罪犯。这些人大多是昔日有罪于江东的恶人,被孙策关押看守还没满一年。现在还参与了祖郞清洗秣陵六城世家豪族的血腥行动,与孙策军作战中是最卖力的一群人。

有这么一批单兵战力和战斗意志都不弱的士卒,祖郞能够在孙策不计代价的十来天蚁附急攻中守住宛陵,其实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然,此战中小霸王孙策未能像以前作战中身先士卒也是宛陵没能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策攻城是围三阙一的最佳打法。阙的那一面正是西面。这就是张绣率军赶到宛陵西门下却未见战迹的原因。

但是其他三门附近,直到张绣进城,仍是尸首遍野。

这并不是祖郞特意向张绣邀功。实际上就像那名校尉说的,宛陵攻防战中幸存的健全之士,实在少之又少。

去除三四千屯守其他城池的丹阳郡兵,据守宛陵的还有万余士卒。但是经历十来天攻城惨战之后,幸存的不过五千之众,其中还大半带伤!

因为西门不大需用防守的缘故,祖郞在这儿留守的士卒也不多。张绣来的时候,六七百士卒里面只有一二百人算是手脚健全的。城门主城楼这儿也只有五六十青壮,确实一时打不开城门。

这也怪祖郞,为了守住宛陵,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在孙策军来之前,已经是拆下了宛陵城内所有世家大族的宅院大门,用生铁铸的堪比短矛的超大号“铁钉”加钉在原城门之上。最后打造的城门,每个都至少半米多厚!至于重量更不用说!

相比之下,孙策军那些从山里砍伐了百年巨树制成的撞门圆木就太小儿科了。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一章 宛陵之战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