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倒不担心目前西军会否造反之事是对的,因为西军上下,太平公主幕府根本无心发兵东方,他们看着西方,口水流到答答响,楞是无法下手,只急得他们搔头搓耳如同一只捉狂的猴子一般。
富饶的埃及流域和大食起家的半岛!
埃及对于大食乃至于西军的意义重大,这是最后的一个资源集结地!
半岛地区是大食宗教的圣地所在,还是其龙兴之地。
攻下那里,是谁都可以名声大涨。
可是总参谋长姜咨勉强发出了进军黎巴嫩的军令后,再也不肯签署任何进军军令道:“没钱了,谁想打仗出兵的,自筹经费!”
他说的是戏言,当大家想进攻时,他双手一摊道:“没钱了!”大家只能干瞪眼。
占领的地方多,要给予钱财收买当地的官员,发资重组军队,然后是福利建设,恢复生产。
每一样,每一桩,都得给钱!
所以太平公主异常忙碌,她得巡视地方,召见官员和当地知名人士,要求他们忠于她及韦晞,积极进行汉化,同时要发展生产,与他们探讨发展之路。
“经济”两个字眼儿是韦晞首倡,被发扬光大。
两手都要硬!
给予地方上层以官职,与他们合作生意,共同赚钱。
对于地方官员,gdp属于考核的重要指标,没有发展的地方,官员们休想有升职的机会。
也不算难为他们,百废待兴的地方其实最好出政绩。
太平公主将归顺的官员们支使得团团转,他们要积极做事,努力学习!
没错,参加学习班,幕府官员对他们进行洗脑,教他们行事,学习汉语等等!
除了一些有势力的官员需要宠络之外,越是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地方官员将来授官越大,升迁越快。
他们就开始有竞争和有压力了。
对于普罗大众,要感谢唐人发达的生产力,虽说缺钱,可是物资不缺!
真的不缺,粮食、肉类、蛋、奶酪、棉花与衣服,盐巴、茶叶等等的库藏充足。
有了物资,以工代赈,不必给钱,发给粮食、衣服、盐巴等生活物资,进行地方的基础建设:修路、开垦荒地,挖沟建渠、建设官署、宿舍、街景,企业厂房、学堂等等。
只要勤劳,不愁找不到工作。
鼓励勤快,越是勤快的人收益越大,同时注意吸收这些积极分子。
……
太平公主幕府对于征服地方的管治已有成熟的套路:
一、成立州县政权;
一般地,州刺史和县令都是当地土著或者外来土著,他们的头上都带有署理,亦即是有见习期的,一年后才能够转正。
州里有通判、县里有主簿,作为二把手。
这些人肯定是唐人,他们与州县长官一起办公,联署公文,没有他们的签名,公文无效。
名义上通判和主簿地位低于土著,但他们可是正式工,见习期的土著官员想转正,可得有他们的签名
然后招收“公务员”,除了当地土土著,还有外来土著(即交叉使用的外城人士)和唐人,三方渗合在一起,以唐人为主。
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重要的州县,唐人为主官也是常见的事。
二、再有成立城防军;
人员要求:强壮、文盲、无不良嗜好。
文盲的好处在于易于洗脑,给予好处,在军队的熔炉里易于成为坚定的唐粉。
地方上的强力人士加入军队里,成为暴力机构的一分子,经过洗脑后,他们将拥护大唐。
对于地方官员和城防军有完善的考核升职降职条例,只要在官府里任职超过十年,基本上就成为新唐人,和他们的妻儿一起享受做唐人的福利,如果立有大功,成为新唐人的速度还会加快。
唐人福利。。。例如,生得越多越光荣,生出来的孩子是官府给予充足的补助来养的,给予的补助多到用不完!
又有发双粮!可不是年终发双粮啊,而是土著官员薪水的双倍来给。
土著官员的薪水会随着服务时间的增加而提升,从第一年之后的每三年提升一次,第一次加三成,第二次加六成,第三次加足到翻倍。
三、坚定汉化!
汉化之路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要以为那些投降的土著势力大,贡献再大,如果不肯汉化,那么用西军老大韦晞的话来说:“宁可地方不长草,也要完成大唐化!”
他杀气腾腾地道:“如果不从,那就杀光!”
“别无外来威胁,掌握了政权的官府不可能做不到的,须知民心如铁,官法如炉!”
韦晞教给大家的思路清晰,情愿初始辛苦一些,也不能把问题留给后人。
各地唐人官员不遗余力,大做文章,坚定不移地推进汉化,各地的通判、主簿在汉化方面最有权限,他们可以判决反抗者,除了杀人要上报之外,杀人以下的刑罚由他们一言而决,地方主官不能置喙!
四、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要想富,先修路!
劳动是光荣的!
以上的标语,绝对贴在各地的闹市区。(还有是坚定拥护韦晞和太平公主的统治、大唐化实行一票否决等)
初始以工代赈,鼓励民众积极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忙”字非常有用!
军队里,每天把军人操得半死,他们一挨着床板就睡着,想闹事也有心无力。
同样地,大家都忙着赚钱了,别人唆使他